武老师其人 瑞征是河北永清县知名民俗学者武瑞征老师,他现为廊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、廊坊市方志学会副会长,从2004年开始,他用了15年的时间来收集、整理,研究永清的历史文化,为了增强家乡人民的文化自信,他通过“瑞征话永清”系列节目把他的研究成果和大家做一分享,希望大家通过我们的栏目,更加了解家乡,热爱家乡。
乾隆帝三下冰窖 欢迎大家收看“瑞征话永清”系列节目的第八期——“乾隆帝三下冰窖”,看到这里,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好奇,“冰窖”这个村子的村名到底由何而来?乾隆皇帝到冰窖村究竟是来做什么呢?别着急,本期节目武瑞征老师将为大家一一解答。 乾隆御诗碑 在四圣口村的村东有一座乾隆御诗碑,碑上刻的是乾隆皇帝御制的诗,字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,碑上的字,无论在运笔上,还是布局章法上,都算得上是乾隆皇帝的上乘之作,这座御诗碑就记录了当年乾隆皇帝三下冰窖的这段历史。(本期节目中“三下冰窖”中所提到的“冰窖”,其实是一个泛指,还包括冰窖附近的其它村子。)
方观承 方观承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廉吏,乾隆十四年(1749年)他当上了直隶总督,一上任,他就想解决直隶最难解决的问题——治理永定河。经过考察之后,方观承形成了一个改河方案,改河的新下口就选在冰窖。
一下冰窖 乾隆十五年(1750年)二月十五,乾隆皇帝亲自到方观承选定的改河现场进行实地考察。乾隆朝《清实录》当中记载:“癸卯。上至四圣口阅永定河堤工。”这就是“三下冰窖”当中的“一下冰窖”。
这次考察之后,乾隆皇帝基本同意了方观承改河的方案,但还是不太放心,于是又派了几批大臣来考察,直到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乾隆皇帝才终于同意方观承改河的方案。这次改河的河堤就是从北五趟街、冰窖、南五趟街、小朱庄、赵家场、唐家堡,一直到霸州域内。 而后乾隆皇帝关于这次考察作了几首诗,其中一首《阅永定河堤因示直隶总督方观承》被刻成了碑,现存放在北京的五塔寺内。
二下冰窖 为了考察方观承改河的效果,乾隆十八年(1753年)二月初六,乾隆皇帝二下冰窖。这一次,他逆流而上,从霸州往永清走。一开始是骑着马走,后改坐船,乾隆皇帝越看越高兴,对这次治河效果十分满意,一路上作了好几首诗,记录了他看河的过程。 其中《癸酉二月沿堤行》这首诗就是乾隆皇帝到了四圣口写下的,诗里记录了当时方观承改河的方法、效果,以及如何维护,如何组织河道里的村庄迁村等等内容。方观承为了落实乾隆皇帝的指示,便刻了一块碑。 三下冰窖 由于当时方观承改河的时候总河下口留得太窄,因而造成了上游的淤堵,乾隆十九年(1754年)各段开始报灾。 方观承在奏折上说:“南岸冰窖于乾隆十六年改为下口之后,连年水势畅顺,趋下甚速,上游河道深通,下汛修防裁省,实属有益。唯是全河之水出口,即皆涣散泥淤,渐次停积。加以上年汛水盈丈,挟沙直注。察看下口十里以内,旧积新淤顿高八尺,以致阻塞去路。”鉴于这种情况,方观承就提出来第二次改河的建议。
乾隆二十年(1755年)三月十二,乾隆皇帝第三次来到了冰窖这一带,考察方观承第二次改河的规划。这次改河的下口,改为东西贺尧营这一带。这次改河之后,乾隆皇帝跟方观承开玩笑,说这次改河能保持多长时间呢。有了上次的教训,方观承想了想,谨慎地说,能保20年。而实际上,方观承这次改河的效果非常好,一直持续了200年。
延伸阅读
1、方官堤 根据史料记载,当时的堤分为官堤和民堤。官方建的堤叫作官堤;民间自发建的,叫作民堤。方官堤的得名就是因为它是官方修建的,且是方观承主持修建的,所以叫作方官堤。 2、冰窖村村名的由来 冰窖村原来叫作沿河铺,由于紧邻永定河,所以村民们靠河吃河,冬天从河里边凿冰,窖藏起来,夏天卖,之后名气越来越大,便用产业代替了原来的村名,改叫冰窖村。 来源:永清电视台 |